告诉别人“我不行”

自从2004年从女作家耶利内克那里听说“社交恐惧症”一词后,我就十分轻松。其实刚听到这词的时候我有点目瞪口呆:怎么会有这种病?怎么会有人敢在世界人民面前公然说自己患了“社交恐惧症”?太不可思议了。这个消息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冲击。

后来,在她的感召下,我也开始对自己说:我也有社交恐惧症。而且,从那以后,好像跟别人说自己有社交恐惧症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,其中还夹杂着那么一点点时髦的味道。

不过说真的,我还真是有社交恐惧症。我更善于用文字和人打交道,可以给我一段时间的思考,然后再有条有理地对话。和真人打交道不行,会紧张、慌乱、出错。

我接受的教育告诉我,不要轻易承认自己不行,不行也得行,要咬紧牙关克服一切困难,不轻易言败。但是某一天,在处理某件事时,我觉得自己扛不住了,打算放弃。那一刻,灵光一现:干嘛要死扛呢,不行就不行吧,也没什么了不起。

也许我确实有能力做好世界上的每一件事,但生命有限、时间有限,有些事情短时间内我处理不好,必须花很长时间去尝试、学习、练习,这是不可能的。所以,其实很多事情我都做不了,都不行。那就不行吧,我要学会放弃,要做自己最愿意做的事。

我发现,我没有过人的智慧,没有惊人的本领,没有坚强的意志,也没有非凡的勇气,甚至没有磊落的胸怀。我就是一个有着阴暗思想的平凡小人物。

勇于承认自己,勇于对别人说“我不行”,然后便开始倒出虚荣毒水,开始虚怀若谷,才能够海纳百川。

2011.3.31 记。

 

读《Facebook效应》

最近在疯狂地读《Facebook效应》这本书,我对它痴迷了。痴迷,是的,没有说错,就是这个词。就像在读最吸引人的传奇小说一样,心情如此迫切,每一个细节都强烈地吸引着我,马克-扎克伯格的创业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。

我在自己的qq签名里写道:无比崇拜马克-扎克伯格。

其实我对Facebook这类网站并不感冒,单纯地了解某个朋友的日志或者照片这事完全不能让我激动,我想要更多。然而这本书依然让我痴迷,因为我喜欢马克的专注。

专注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状态,我喜欢专注的感觉:专心致志地做一件自己热爱的事情,即使通宵熬夜也不觉得是件苦差事。如果换做别的枯燥事,哪怕占用一点点休息时间我都不愿意。

马克很幸福,在大学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愿意专注的事情,并把它做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。其中当然有许多磕磕绊绊,但那也是快乐的。

这本书给我带来阅读快感的同时,也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,了解了一家伟大的互联网公司的成长简史,对我未来所计划开创的事业很有帮助。

最近我学会了顺藤摸瓜的阅读技巧,不浪费每一次阅读机会。深度阅读,认真阅读,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,然后跟过去,会发现另一片天地,然后通过那个站点再跟过去……如此便可遨游在知识和经验的浩瀚海洋里。

这是条捷径,也适用于交友,与朋友们分享。今天就到这里,晚安。

2011.3.24 记。

 

迟到的入门

直到去年底才找到未来的所谓方向,即互联网媒体。听起来怪可笑的,如果是十年前,这个念想足够新潮,如今说起来似乎已经没落得不行了。但是心愿就是这么一回事,直觉引领着我走向这里,走向未来,我还是感到欣喜。

这两天在看一本书,《与50位网站主编面对面》。书是老的了,采访了一些在互联网界摸爬滚打过来的人物,话说得都很实在,也非常有用,所以我开始在微博里做书摘,与朋友们分享。

其中一个人讲到BBS的发展史,他认为如今的网络形态都脱胎于当初的BBS,这让我想起来一段往事。那还是2003年的时候,我在广州,已经痴迷网络一年多,但依然只是被扑面而来的真实、丰富的信息所震惊,晕头转向的。那时候,我们学校的BBS很火,北大、清华等校园BBS也很火,这个平台很出了一批叱诧风云的人物,可惜的是,我对此懵懂无知,从来没有想到过如今会倾心于互联网。

记得当时我也曾试图发表一些文章,希望赢得关注,可怜应者寥寥,浇灭了我本就不热的心,于是一个可能的机会擦肩而过,变成了如今的一段前缘。

今天,我把这段前缘再续上,看看会结出怎样的果子。

2011.3.20 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