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防控给实体店什么启示

在这次疫情中,做实体门店的朋友饱尝痛苦,门开不了,租金照交、工资照发。当电商疯狂卖货、微商死灰复燃、连小学同学都在朋友圈卖东西时,自己只能干瞪眼。有人感叹,这回可深刻认识到做网的重要性了,一定痛下决心搞电商。

这个决心真得会下吗?那可不只是注册一个公众号、注册一个电子店铺就完事了的,它需要专门投入时间、精力、人财物,组建与实体完全不同的另一套班子人马。也就是说,你即将一脚踏入一个陌生的商业领域。

你真得做好准备了吗?我想,没有。

疫情终会过去,以前要去实体门店消费的人们还是会去,以前开惯了实体门店的商家还是会开。人人都认识到了电商的重要性,但最终能有多少比例的商家实际去做,并做好,我不抱太大期待。

这场疫情是一次突发的、罕见的社会极端状态,它突兀地出现在一个大的社会和商业发展趋势过程中。它的出现并没有使这个趋势突然加速或突然改变,当它消失后,我们还是会回到原来的趋势进程中,继续前行。

我看到的这个趋势,就是:虚拟与现实交融。

人的肉体生活在现实物理世界中,但却有很大一部分生活是活跃在虚拟世界中,比如网络、游戏、影视、电子书,以及未来的人工智能。

疫情期间,由于罕见的全国性禁足,以前我们只能在演讲、PPT、数据报告、商学院里听说的电商的力量、网络的力量,一下放大了几十倍,全国人民每天用放大镜来观察、体验这种力量。我们憋在家里,网购,收发快递,远程办公,上网课,开直播,刷抖音,刷剧,看电子书,几乎一切能在网上做的事都集中做了个遍。

这是市场的增量。由于疫情的契机,以前对这些不感冒的人群忽然成了用户。古代只有实体的时候,你可能每天花10块钱。现在实体和网络并存,你每天就会花20-30块钱。

人的需求拓展了,蛋糕变大了。

反过来,全国禁足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,“我想上班,去单位的那种”,“我想出去逛,不是在手机里那种”……大家集体怀念逛商场、逛街、逛景点、去饭店吃饭、去理发店享受Tony老师的服务,而不是只用手机。

我们的生活是需要多个场景的,那样才丰富有趣,生活才更有趣味。就算为了摆脱无聊,也希望换个地方待着。否则,就是一种允许网络生活的坐牢。

这启示我们,疫情期间展现出来的,不是网络独活、实体死,而是网络和实体交融发展,甚至可以是网络大于实体、但实体不会消失的一种状态。

我们应该是处于虚拟与现实交融时代的初级阶段。如果你的实体能和网络交融发展,那么,就会收获1+1大于2的优势。

但是,怎么做才是交融发展呢?可以肯定,不是单纯地实体店同时开网店这么简单。在我看来,更深刻的改变是重新认识实体门店的性质。

如上所述,它是现实世界的服务体验场所,给消费者提供了与虚拟服务不同的真实服务体验,因而有存在的必要性和长久价值。但同时,它更根本的性质,应该是触达客户的媒介。

实体门店,是在物理世界触达客户的媒介;网络,是在虚拟世界触达客户的媒介。我们最重要的关注点,是怎样发展客户、维护客户、服务客户,而不要纠结于:到底是实体好还是网络好。

就像,不要纠结于纸书好还是电子书好,而要关注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,我能获得什么价值。如果能从这样的视角来看,纸书还是电子书,只是个人喜好问题,书中的信息才是关键。

如果你在家里待腻了,想换个环境体验,就去实体店享受现场服务;如果今天懒得出门,或者想海外购,就通过网络。但,无论哪种方式,你都可以是我的客户。

2020.3.2 记。

 

远程办公的春天来了吗?

北京突如其来的鹅毛大雪终于结束了,而疫情仍未过去。原本10号复工,由于养老机构的特殊性,公司今天(2月7日)决定,让大家继续在家网络办公,何时去单位,再等通知。

这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,带来了太多太多变数,其中一个意想不到的改变,就是远程办公概念的突然火爆。

假期一延再延,人可以原地不动,但很多企业等不得,节前早就定下的计划还是要抓紧推进。据说,这些天全国有几亿人在同时使用钉钉、企业微信,头条也顺势推广了一把飞书。这些企业办公软件如果放在平时,可能还要靠大量的广告、地推等传统手段“诱降”企业,但此时此刻,全国人民争着抢着主动下载使用,真是此一时、彼一时也。

因此,也出现很多文章预测:远程办公方式就此崛起。不过,笔者并不这么认为。在我看来,大规模远程办公的条件远未出现,当下火爆使用的本质只不过是一轮扫盲性质的全国性免费宣传而已,疫情过后,该回单位上班的还是照样回,谁也不会就此在家办公。

通过这一轮全民试用之后,相信大家对远程办公方式的优势和劣势已经十分清楚了。有些工种,与团队之间只需要交换信息就能完成,那么通过电话、网络沟通已经足够,没必要非得把人拴在一个单位里,这样的工作十分适合远程办公;而有的工作,需要和他人交换想法、交换创意,需要用情商做更多的面对面沟通才能完成,那么就一定要与团队在一起才行,远程办公无疑会降低效率,甚至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会。

上述两种工作性质的区别,从更深层次来看,其实是机器与人的区别。人这具生物学机器,状态很不稳定,一会儿高兴了,一会儿伤心了,一会儿生气了,一会儿又生病了,总是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,影响执行。而机器不会,它能持续准确地保持在一种状态下工作,且不用休息,连轴转。这就是我们说的人工智能。

人工智能会替代人这种生物机器吗?

如果你的工作只需要单纯地交换信息,或者是高度标准化、流程化中的一个环节,你的不稳定状态会对工作执行产生重要影响,那么,这种工作会被替代,而且当下,也应该属于特别适应远程办公的那一类。

如果你的工作需要频繁地与他人交互,比如交换创意、情绪带动、激情感染、资源分享,那么,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速度就比较慢(不敢说不会被替代),当下也不太适合远程办公。

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组成的团队,不存在了解和信任的问题。人与人组成的团队,只有通过朝夕相处,才能深入了解彼此,你才能判断出这个人是否值得信任和托付,将来有重要任务时能否交给他办。

但这一切,尚未发生,我们仍处于人与人的时代,人工智能广泛应用还是若干年后的事情。这个条件不存在,在我看来,远程办公方式大范围应用的基础就不存在。

难道这一两个月的全国性远程办公启蒙就毫无意义吗?当然有意义。一,它让那些原本适合远程办公但此前未采用的企业一下子觉醒了,然后入场,带来增长。二,它让那些虽不适合全方位远程办公,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(如老板出差)可以采用远程办公方式的企业,尝到了甜头,未来会碎片化地使用相关软件,这也将带来增长。

我特别说一下碎片化应用。千万别小看这种使用场景,它其实适合所有单位。这个单位一年用几次,那个单位一年用几次,全国所有单位都这么使用的话,将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市场。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之前,这种碎片化、切香肠似的增长,会一点点、一寸寸地蚕食传统办公方式的若干功能,直到迎来革命性变化。

这个过程类似:电子书蚕食纸书(拐点条件:智能手机),社交媒体蚕食传统媒体(拐点条件:智能手机),短视频蚕食图文(拐点条件:4G/5G)。

所以,最近远程办公概念的爆红可以理解,但疫情过后将逐渐降温,回归温和增长,直到人工智能时代来临。

2020.2.7 记。

 

信息聚合的机会

今天,无数人认为网络已经非常发达,似乎不需要再怎么进步了。我不这么看,我觉得网络离令人称心如意的阶段还非常远,我们还能过得更好。

比如信息聚合。网络里有无比巨大的信息量,好像望不到边的海一样。以前,我们靠个人的经验寻找信息;后来,我们有了搜索引擎;如今,我们又有了社交网络。我们既可以通过关键词寻找信息,也能凭借朋友圈子的推荐获得想要的信息。

如果做个比喻,我们现在能从无垠的大海里提取相关的信息,组成一片小海,而我们需要的信息就在这片小海里。

但,目前只能做到这地步。很多时候,小海并不小,要想在里面快速而准确地寻找到我们的目标,还得花一阵工夫。

你看,信息聚合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完全可以让小海里的信息排排队,根据某种规则,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排在前面,将垃圾信息排在后面。这个规则可以是前人的评价、众人的投票或者别的什么。如能实现,效率将会再次提高。

我知道有Digg,也知道有鲜果、抓虾、rss等,但还远不能满足人们快速而精准地寻找信息的需求,推荐有价值的信息也还做不到。

这就是发展空间,就是机会。我相信,网络还会比现在聪明,比现在更先进。所以,无需悲观,未来大有可为。

2011.8.11 记。

 

思考在网络时代比信息更重要

之前从来不会看《微型计算机》这类纯硬件杂志,今天买了一本。机缘巧合,本来想买《IT经理世界》,因为长途车上网络信号不稳定,看书或杂志反而最合适,所以打算买一本讲互联网的,但转了好几个报摊都不卖《IT经理世界》,那就《微型计算机》吧,只要与网络有关,一切都ok了。

很感谢这次的机缘,让我有机会了解硬件的资讯,这很重要。对于网络世界来说,一切的资讯都很重要,硬件的技术进步是基础,也是推动力,网络模式的一切进步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。

对于IT科技或说是信息科技的转向让我一下子打开了视野,启发了心智。如果说文艺让人更专注,那么科技让人更发散。

作为文艺青年,我会越走越窄,这不是说不好,而是会越来越关注心灵,越来越把自己锻造成一个用直觉来探索世界的工具。而科技不是,它让我完全开放,打开了一切可能,让我重新回到世俗社会,回到看得见摸得着的人间,从而接触到更加广泛的事物。挺好。

生态系统。看到讲苹果icloud与云计算的段落,我也想到了生态这个词。的确,整个网络世界正在营造一个生态环境,并且正在和现实的生态环境相互融合,未来将水乳交融。我看到当代人正在变异,生活方式在发生本质性的转变,人际关系也在发生重大转变,这是未来的趋势,也是我们的新生态,里面孕育了无数的机会。

不过,不必担心,只要人还是肉体的,就永远是人的社会,而非机器主宰。人们在适应生态,适应群体创造并推动的新生态。群体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?这个还说不清楚,但是我们正在或盲目或有意识的创造新生态。从有人类至今,一直如此。我更倾向于是无意识的。

在整个过程中,我们需要开放、透明、平等、自由、尊重,我们需要价值观。在一个信息无所不在的时代,信息已经不重要,重要的是思考、思想、逻辑、分析和认识。我们已经能够看见这个世界,但是如何认识?你看到的和我看到的肯定不是一回事,有六十亿人,就有六十亿个不同的世界,所以:

交流、沟通、行动,非常重要。

2011.7.17 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