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康养手记 09】这样做就足够了吗?

文/程华,非凡照护联合创始人、康养咨询师

面对失能失智老人,照护的意义是什么?除了生存,是否还应费力去追求别的东西?
1938年出生的杨阿姨已经卧床多年,重度失能,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。我们第一次走进家里去看她时,康复师正在给她按摩手部。
老人非常瘦,切除了大部分胃,饮食是大问题。又做过股骨头手术,行动也是大问题。她的眼睛不小,但有点空洞茫然。生理上的主要需求归结为:协助清洁、进食、如厕、体位转换四大项。
非凡全面运营不久就开始服务她。监测各项生理指数、生活康养指数,根据数据分析不断调整进食进水,提高营养摄入水平;只要老人身体情况尚好,就增加床下活动的量;勤翻身、头部按摩;增加文化生活种类和量;常常会商她的照护方案……
四个月,老人的整体情况好了很多,家人也从之前的极度焦虑不安,变得越来越放松,家庭的氛围和幸福指数提升了不少。
上周,我们再一次会商杨阿姨的照护方案时,开始聚焦一个真正重要的问题:这样做就足够了吗?
我们的slogan是:用非凡力量守护生命尊严。
尊严这件事,不是说先活下来之后再考虑;不仅是穿衣吃饭体体面面,尽可能独立应对隐私需求;也不只是他人是否尊重……
尊严,只要活着,每时每刻都需要。它可以提炼为一个词:我能!
我能吃饭喝水,我能下床活动,我能自己如厕,我能享有丰富的生活,我能和周围人交流……
能力如果分为已经丧失的、退化的、完好的,那么我们可以代劳丧失的部分,支援退化的部分,积极保持、充分利用完好的部分。
非凡想做更多,非凡应该做更多。
所以,我们为杨阿姨设计了认知力指数、舒适度指数,在做好原有服务的基础上,帮助她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,让家庭的幸福感更强一些。
昨天晚上,当老人开口读出给老伴、女儿、儿子一家的新春家书时,老伴的面庞上写着惊讶、期待、高兴,我们的照护督导向阳老师脸上呈现着喜悦之光……
那一刻,我清楚地感觉到,非凡正在创造又一个服务奇迹。
29日,腊月廿七,我们打算用视频直播的方式,做一次跨年演讲,把非凡理解、实践、期待的“人文照护”分享给大家。从已经收到的稿件来看,非常精彩!

2022.1.26记。

【康养手记 08】说出那个“爱”字

老太太八十多了,口是心非。
明明特别爱女儿,却从未把这个“爱”字亲口说给女儿。
明明很想念三个外孙,却因为没有口德,成为被少年们“怕”的人。
女儿和外孙们长居海外,老太太独自在北京居住,身边雇了一个小保姆。
几乎每天晚上,她都要给女儿打一通长达一个小时左右的电话,内容全是负能量,不是指责这个、就是指责那个。
长期被抱怨、指责、不满侵扰的女儿几近崩溃,请我们定期上门去看看她老妈。
我们初次家访时发现,老人家不仅对女儿倾泻心理垃圾,还会指责唯一陪伴左右的保姆、偶尔支援的邻居姑娘、陌生的出租车司机、医生……
所有不满背后都有原因,也许是未被满足的需求,也许是潜藏几十年的远期伤痕,也许这是她对孤独、思念的独特表达方式。
回来会商。我们觉得,病根在认知、在关系,数十年积淀而成,很难改变。最容易切入的,反而是行为模式。
我们决定,教她学会赞美。
于是,上周五,老太太第一次亲口说出“我最爱我女儿”、“我就是为我女儿活着的”!
当女儿在微信那头听到后,感动极了。

2022.1.24记。

【康养手记 07】跳出康养牢笼

康养,就是大健康+养老养生。

现在,全国有很多物业处于闲置或低效运营状态,业主方希望它们重新被激活,变废为宝,于是纷纷看上康养产业。这是这一类参观/考察/调研火热的重要原因。

康养之所以被相中,其一,是因为投资人觉得大健康产业(医疗及其延伸)是中老年人的刚需,能吸引他们(客流),且价值高,赚钱多。其二,各地政府对康养(尤其是养老)产业有很多扶持政策,和补贴,这对企业来说也是收入。况且,当你想做房地产而不符合当地产业政策时,赋予一个康养概念,就有可能行得通。

可是,有的企业已经照上述思路干上了康养,却没有拿到很好的收益。这种情况不在少数,被业内称为“蛋糕看上去很大,但谁也吃不着。”

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较基本的、关于出发点的问题,需要辨析:

视角1:你想干康养;
视角2:你想做中老年人的生意。

这是两件不同的事。

中老年人,首先是“人”,作为一个人,需求是综合的、立体的、繁多的,康养只是具有“中老年”这一特征的“人”的众多需求之一,不是全部。如果你只想提供康养服务,却把一个具有综合需求的“人”圈了进来,那么,你早晚会被逼得提供种类繁多的综合服务,无论是自己提供,还是整合资源由他人提供。因为这个“人”的需求是综合的,是必须满足的,否则满意度就会出问题。

典型的情景:养老院。

一个只想提供康养服务的养老院,如果缺乏资源整合能力,无法满足客户康养之外的其他需求,满意度会越来越低。

如果致力于做中老年人的生意,服务中老年客群,那么,可做的领域有很多,他们有什么需求,就可以做什么生意,不只是康养。

如果你只是想干康养,不一定非要开养老院,否则一定得做好整合资源、提供康养以外服务的准备。

视角1是供给侧思维,甲方思维,是自娱自乐的牢笼。

视角2是需求侧思维,客户思维,是前景广阔的天空。

从需求侧规划产品,必然应该持续、深入研究中老年客群。这是另一个话题,改天再讲。

2020.8.13记。

 

【康养手记 06】过渡时代

目前在养老方面,呈现出从家庭养老解决方案向社会化养老解决方案过渡的趋势。两个因素促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变迁现象的出现:

一方面是长寿时代、老龄化、少子化导致传统家庭结构的改变。人越来越长寿,老人越来越多,而年轻人越来越少。以前几个子女共同照顾一两位老人,现在一两个子女照顾多位老人。供养结构倒置了。年轻人照顾老人日益吃力,存在寻找新的养老解决方案的动力。

另一方面,养老作为新兴产业在近十年内快速发展,涌现出很多产品,上门居家服务、社区养老服务、机构养老服务、养老地产、旅居养老、临终关怀等等,都能找到。这在养老作为产业诞生之前,是很少见的。新事物犹如催化剂,逐步更新着年轻人和老人的观念,从以前不能接受,变得慢慢可以接受。

这两种因素是相互作用、相互影响的。只不过当下的问题是,很多老人的主要财产是住房、宅基地等固定资产,难以变现,手中的可支配货币不是很多,支付市场上的社会化养老服务较为吃力,限制着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,使得只有少部分家庭能买得起具备一定品质的养老服务产品。不过在我看,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,是暂时的,配套支持政策会慢慢跟上,养老产品也在不断创新迭代。供给侧在发展,需求侧的支付解决方案也在发展。

我们这代人就是生活在新旧文明交替的过渡时代,生活中大量事物都处在升级过程中,还没有爽利地完完全全进化完毕。这是时代带给我们的宿命,没办法,既是苦恼,也是幸运,退可回望物理时代,进则够得着星际时代。

未来会不会家庭养老解决方案彻底退出,社会化养老解决方案占支配成份?不好说。很多因素都能影响未来的趋势,包括技术进步的程度,国家大的发展环境的变化,少子化是否能够得到解决,等等。趋势是由我们创造出来、走出来的,既然这个产业、这个问题仍然处在发展过程当中,那就一起为之做出贡献,推动它向更好的方向变迁吧。

2020.7.25记。

 

【康养手记 05】沟通

有的服务人员很怕和老人沟通,对方的话匣子一旦打开,至少一个小时起,非常耗时。打电话如此,面聊更甚。

老人们在沟通过程中,时不时地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意见、建议。有的需要当真,应及时反馈给管理层去判断、解决;有的则不必当真,如果你追问,是否把这些意见作为正式投诉按流程处理,他们可能会说NO。

因为,这些所谓的沟通、投诉、建议,都是寂寞的另一个名字。

2020.07.21记。

 

【康养手记 04】逆行者

今年对整个养老行业也是一次巨大的考验。一方面,半年多的封闭式管理,营销工作几乎冻结,很多养老机构的现金流遭遇极大挑战。另一方面,非常多的服务人员也和老人一同封闭在机构里,在团队管理、员工心理疏导方面也产生了非常多的问题。

全社会都将医护人员称为逆行者,我觉得,封闭在养老机构里的服务人员也是逆行者,同样值得人们为之点赞。

今天(2020.7.20),随着北京应急响应降级,民政系统也发出通知,调整了养老服务机构的防控政策,有所放开。这是很好的事情。

要特别一提的是社区养老驿站,受冲击最大,也有条件放开了,非常令人振奋。

2020.07.20

 

【康养手记 03】观众互动要谨慎

上午健康讲座,专家需找一观众作案例,说明颈椎、脊椎弯曲的情形及对身体之影响。许是因为急,顺手从第一排挑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,请她站出来,开始解说:“从一进门我就注意到你了,从上到下都有弯曲,身体肯定毛病不少……”我一看,坏了,老人家要不高兴了。果然,专家解说完,她脸都绿了。

2019.07.19

 

【康养手记 02】人不是人,都是资源

有人加我微信,说是养老同行。我礼貌地自报家门及信息后,对方立刻邀请我加入一个群。犹豫间,对方又发来一段话,大意是:这个群里都是养老院院长这个层级的人,我现在拉你进去,你也要拉我进一个有价值的群,资源互换,云云。人不是人,都是资源,虽然感觉不太舒服,但如今也差不多是实情。当时手里忙,没理,没想到隔了半日,那人竟然来催,“你怎么还不拉我进你的群?”果断拉黑。

2019.07.19

 

【康养手记 01】家庭养老正在向社会化养老变迁

目前在养老方面,呈现出从家庭养老解决方案向社会化养老解决方案过渡的趋势。两个因素促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变迁现象的出现:

一方面是长寿时代、老龄化、少子化导致传统家庭结构的改变。人越来越长寿,老人越来越多,而年轻人越来越少。以前几个子女共同照顾一两位老人,现在一两个子女照顾多位老人。供养结构倒置了。年轻人照顾老人日益吃力,存在寻找新的养老解决方案的动力。

另一方面,养老作为新兴产业在近十年内快速发展,涌现出很多产品,上门居家服务、社区养老服务、机构养老服务、养老地产、旅居养老、临终关怀等等,都能找到。这在养老作为产业诞生之前,是很少见的。新事物犹如催化剂,逐步更新着年轻人和老人的观念,从以前不能接受,变得慢慢可以接受。

这两种因素是相互作用、相互影响的。只不过当下的问题是,很多老人的主要财产是住房、宅基地等固定资产,难以变现,手中的可支配货币不是很多,支付市场上的社会化养老服务较为吃力,限制着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,使得只有少部分家庭能买得起具备一定品质的养老服务产品。不过在我看,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,是暂时的,配套支持政策会慢慢跟上,养老产品也在不断创新迭代。供给侧在发展,需求侧的支付解决方案也在发展。

我们这代人就是生活在新旧文明交替的过渡时代,生活中大量事物都处在升级过程中,还没有爽利地完完全全进化完毕。这是时代带给我们的宿命,没办法,既是苦恼,也是幸运,退可回望物理时代,进则够得着星际时代。

未来会不会家庭养老解决方案彻底退出,社会化养老解决方案占支配成份?不好说。很多因素都能影响未来的趋势,包括技术进步的程度,国家大的发展环境的变化,少子化是否能够得到解决,等等。趋势是由我们创造出来、走出来的,既然这个产业、这个问题仍然处在发展过程当中,那就一起为之做出贡献,推动它向更好的方向变迁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