炎医

世间的闷热超乎寻常,空气能拧出水来。

冯焕臣老师从潍坊来京,难得详谈一整天。

他从《伤寒论》上溯至《神农本草经》,几十年凝思、实践炎医理论,极有成效。非凡有幸请到他,自鲁赴京,主持通州中医诊所项目,来日可期。

近半年来感到,短视频震荡式加入日常生活,从发烧,到热烈,到平淡,如今变成众多信息来源之一。的确改变了人们的日常信息来源结构,但热闹过后,文字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,如深刻思想之辩证、承载、表达,如分秒必争之消息的迅捷分享,等等。这也是抖音短视频中越来越多文字介入的原因。

路边的草,天上的云,世间的风,各种因缘之变幻不已,全部从四维压成二维,把玩。

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风格,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。

这里是多重宇宙。

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,主养命以应天,无毒,多服,久服不伤人,欲轻身益气,不老延年者,本上经……

2022.8.1记。

星火

窗前的桌子 / 毕加索

 

还在网络比较拓荒的年代,我挺看不上文库这类产品的,因为上面乱七八糟的文档很多,是真正的良莠不齐。今天,很多90后很习惯去里面翻东西,不少公司的内部PPT、各类合同模板、项目介绍都有一些。找资料的话,文库成为了一种选择。

研究报告、PPT模板也是这类事物。当初我这代人视为垃圾的类别,今天已经成长为一种数据源。

一代人的耕耘、积累,使不成形的东西成了形,使凹凹凸凸的新生事物成熟为方方正正的某种标准,从而成为下一代人世界里的成熟事物。这种例子很多。

我不方便展开列举,相信您会有同样的感受。我第一次意识到的时候,感觉很惊奇,心中暗想:居然真会有人信这个!

这样的话我没有说出来。存在心底,同时对新一代表示尊重。也发现,这个世界是有机会的,无论你觉得手下正做的事多么垃圾,它都会对这个世界产生或大或小、或近或远的影响。一粒垃圾造出来,无论多小,都给这个世界做了加法,增了重,往箭头右边多走了那么一小小小步。它再小,也是正数,不是负的,所以就会有影响。

那么,这就是机会。也就是说,是每个人影响世界的机会。

昨天没看到大雨,出地铁幸见如科幻般的云。夜跑,楼下热闹非凡。见一老者,行动不便,被一男一女架着练习走路,想必是刚出院不久,在康复期。无法判断男女是家人还是看护。已经见过老者锻炼多次。这家人颇能坚持。很好。

五六年前,组织康复医学沙龙时,与会者还呼吁社会重视康复,今天康复的认可度已经高了不少。

八九年前,买保险还是思想开放的人才能接受之事,今天,每个人都有好几种保险产品在身。

十年前,劝说别人把老人送进养老院会挨骂,今天大家已经较能接受了。

一个新事物从星星点点不起眼,逐渐长大,终将改变很多人的生活方式,成为新的习俗、规则。

这就是机会。如共享单车,滴滴,外卖,快递,皆如此。

所以,当90后教育我这个2000年的法学生,今天是“法治社会”,颇感欣慰。

此刻,我们又站在一个新十年的起点了,你手上已经握有新的星火了吗?机会,创造,努力,那是新时代的新规则!

2020.7.8记。

 

识字

人生识字忧患始。说的是,如果你不识字,心就不会开窍,就不会想太多,就会很傻很快乐。

很有那么一段时间,我就是这么想的。那是在大学时,可能太闲了,对于人生总会冒出很多极其复杂的终极难题,包括你从哪里来、到哪里去、为什么活着之类。

刚想出一个答案,又会冒出另一个新的疑问,一个又一个,一环套一环。想不出来时,就想起这句话,于是便在心底怨恨识字。

某日,我看见一位同学站在阳台上,双手扶着栏杆,呆呆望着远方,便走过去问道:“你在干嘛?”

他面无表情地说:“思考人生。”

听完,我忍住嘲笑的冲动,默默退下。你有什么资格嘲笑人家呢?自己不也是每天在图书馆、校园小路、被窝里,偷偷地、痛苦地思考人生么?

后来,慢慢地就不再苦恼了,应该是读了更多的书,想明白了更多的小问题,在人生的攀爬中看到了更广阔的风景。

原来我以为,苦恼的人生思索会无穷无尽地折磨我,结果发现,这种毒的解药只有一种:更多的思索。

所以还是要感谢能识字,感谢父母不惜一切代价给我机会读书。

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,老师教我们用田格本。看着那一排排横竖交错的格子,我立刻晕掉了,完全不能理解它的使用规则,不知该把字写在密密麻麻的哪个格子里。

回到家,父母正在客厅里包饺子,爸爸擀皮,妈妈包。我跟爸爸说,不会用田格本。

“这么笨啊!”爸爸笑道。

他停下来,接过本子,用满是白面的大手握着我的小手,在上面写下了第一个字。

从此,我就会写字了。

2014.3.20记。

 

陪伴就是一种付出

很奇怪一种现象:家里若有人生病,会去好几个人,陪着挂号、打针、住院……
实际上,这些事做下来,并不需要这么多人。从经济的角度讲,很多时候一个人就够了,其余人会有点“多余”。

但如果你就是那个病人,痊愈很久以后,依旧会记得,住院时都有哪些人陪在身边,包括那些有点“多余”的热心人。你会把他们一一记在心里,寻觅机会表示感谢或报答。

仔细想想,那些“多余”的人好像在治疗过程中并没有发挥特别的作用,你究竟在感谢什么?

今天我顿悟的答案是:陪伴。

生病时的你一定会感到无助、脆弱,希望身边有熟悉的人在,这样才会觉得安全。

他们也许没做什么具体的事,但陪伴本身就是一种付出,付出了他的关心,他的时间,他在那一段时光里的生命。

在那些幸福或痛苦的日子里,如果有人陪伴;在那些对你来说至关重要的时刻里,如果有人陪伴;你就是幸福的。

2014.3.16记。

 

我是宅男

宅男,好像是说别人的,不好的词

最近,我确认,自己就是宅男

喜欢待在家里

每天顶多出去一次,散步一个小时

最好住在竹林里,不要太深,搭一间精舍

能上网,能收快递,能庖厨

最好睡榻,有红茶,能养花种菜

不需要好书百卷,因为有电子书

需要几间客舍,供友人来小住

有狗

有猫

有鱼

有电

我妈说,咱家除了没竹子,你说的都有

这才是日子

2014.3.13记。

 

如果你也是少数派

几乎在整个学生时代,和刚工作的那几年,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异类,总是与周围的人不一样。不一样的观点,不一样的习惯,不一样的兴趣……什么都不一样。

很烦人。当初听到与众不同这个词时,觉得很酷,但当我真地与众不同时,竟如此痛苦。

因为,人们会觉得你很怪,很孤僻,很难接触。

其实,我想和大家一样。

但是,做不到。

直到某一天的某一刻,可能是顿悟了,又或者觉得烦了,心想:既然改不了,那就这样吧!

竟从此坦然了,很自在。

我从来都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不是一起的。
我就像一个过客,或是观察者,站在旁边冷视。喜欢,就参与进来;不爱,就离开。

这可能与大学反复研读老庄一派有关。

自从顿悟了,觉得挺好。

过客就过客吧,倒也自在。

想深刻地留下点印记时,就拿起凿子,狠狠地敲几下。不想时,就云淡风轻,遁迹山野。

如果你也是个非主流的少数派,以我的经验,认命吧。顺其自然,感觉很好。

2014.03.07

 

一个争议人物,两本俗书

那是很多年前一个深秋的傍晚,南方的大学校园,下着小雨。我走在湿滑的路上,瑟瑟的秋风从榕树的黑影里侵入骨头,昏暗的路灯也是那么冷。我觉得凄凉得不行,就习惯性地踱进了大学书店,寻找温暖。

其实那个书店挺没品位,陈列无章法,书像菜市场似的散在各处,大书架一排排挨墙站着,房屋中间的空场里摆着巨大的桌子,上面也堆满了书。

那时我觉得自己是个很没意思的人,每次来都会走到文学架前,兴趣真窄。翻了一本又一本,其实都不想深看,只是在翻书中会以为自己已经拥有了它们,拥有了便会有一种小小的存在感。

当目光再一次掠过那两个地球人都知道的书名时,终于忍不住抽了出来。

以前不想看,是因为作者太流行,那次没忍住,是因为书名实在太美,美得总在心里悄悄想起:
文化苦旅 · 山居笔记

山居,是多少文人的浪漫梦。
苦旅,是多么诗意的远行。
两相碰撞,便是深邃飘逸的魅力。

随便读了一篇,果然好。再读,还是好。
这才认真起来,挑了又挑。

按惯例,检查了封面封底是否干净,书脊是否受损,书页是否钉得牢,然后又在心里净手焚香,才选定:《秋雨散文》(两册俱在)。

回到宿舍,开始醉读,越读越美。
这两本书可以拿来下酒,随时翻开,随便哪页读起,都有滋味。
没人这么写过中国的山水,写得这么有文化,这么有味儿,这么有时间感。

虽然后来作者本人遭遇了无数的非议,但我依然会说,这两本书写得不错。

2014.3.04记。

 

敲响天堂之门

至今,上帝都没告诉我们:天堂之门是敲不开的!

〇 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

人类发明了:坦克、毒气、汽车、飞机、电灯、留声机、蜡纸

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:1000万人丧生

〇 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8月15日

人类发明了:瑞士军刀、骆驼香烟、可口可乐、吉普车、核

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:7000万人丧生

〇 1959年至1975年

鲍勃 · 迪伦写出《knock on heaven’s door》(敲响天堂之门)

爆发越南战争:300多万人丧生

〇 1976年

Apple I 面世

〇 1985年

Windows 1.0 面世

〇 1991年12月25日

苏联解体

〇 2006年6月3日

黑山独立建国,南斯拉夫(塞黑)解体,冷战结束

……

我和你们一样,一直以为那都是历史,或者旁人的事。直到今天,一觉醒来,到处都是昆明暴力袭击的悲惨消息。然后我想起那日看地图,忽然发现,紧挨着中国西边竟然就是那个战火连年之地——阿富汗,它的西邻是伊朗,伊朗的西邻是伊拉克!

原来,我们离中东这么近!

原来,恶,一直在身边枕戈待旦!

人类从没跟杀戮、虐待、战争、恶告别过,它就像吃饭睡觉一样,永远跟在我们身边。所谓的和平,始终与武器的突飞猛进和杀戮手段的更加残酷无情共存。

天堂之门敲不开,但还是要敲

你一刻不停地谴责、抗议、不合作、不接受

用尽全力地爱、享受、期待、创造

一直不停地敲

总会让那恶,闻风丧胆、肝胆碎裂、持续收敛

某日午后

站在幽暗的房间

静静地听罗琦演绎这首《敲响天堂之门》

泪如雨下

2014.3.02 记。

 

魔界无春雨

正是因为雾霾深重,才期待春雨。

我见过鹅毛大雪无声飘落,见过薄雾如云江山如画,见过荒山古寺黄叶飞,也见过野谷寒流冰花碎。
唯独,极少在春夜偶遇第一场喜雨。
今天预报说,明天有雨,心里一阵欢喜。

最喜欢春雨的清新,让整个世界开始新的轮回。所有树叶的灰尘顷刻消失,恢复闪着灵光的透彻之绿。犹如上天赐给你一个后悔的机会,无论犯过什么错,每年二三月,都能重来一回。

春雨,还意味着可以穿单衣了,可以登山了,可以去旅行了。可以光脚踏上大地,踏进河水,感受一切生机。

每年,当空气中弥漫着泥土潮湿的芳香时,我就知道,春雨要来了。
可惜,今年及以后恐怕闻不到了。我们的春天,恐怕只能到图画里去寻找了。往日的美景会渐渐成为传奇。

拥挤,烦躁,不能专注,人的机器化……
这是魔界的景象。
魔界无春雨。

虞美人 • 听雨
蒋捷(宋)

少年听雨歌楼上,红烛昏罗帐。
壮年听雨客舟中,江阔云低,断雁叫西风。
而今听雨僧庐下,鬓已星星也。
悲欢离合总无情,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。

2014.2.26 记。

 

人不如鱼

我养的一条热带鱼要死了,侧身躺在鱼缸底部的角落,张着嘴一口一口地艰难呼吸。
第一个反应:它病了,要不要赶紧捞出来扔掉?以免传染给其他的鱼,统统死掉。

有点犹豫。人家还没死,我就这么急不可耐地结束它的生命,当初健康时不是一直在供我欣赏么?做出了贡献,付出了努力,换来的就是这样一个冷酷的结局?如果我是鱼,一定会悲伤地闭上眼睛……

我还在挣扎,它的一个同伴悄悄游过去,用嘴轻轻啄它,用身体温柔地拱它。
这是爱抚么?

我把鱼食倒进缸里,其他鱼活蹦乱跳地游到水面附近,漂亮地跃起,叼住食物吞吐、品尝。
它,也想往上游,用尽全力,翻滚了几圈,也只游到一半。
又一个同伴,快速游过来,用力顶了它一下,使它得到力量,勉强游到上面,碰到了食物。

我很感动,也很羞愧,同伴们没有放弃它,我怎么可以?
于是,把它捞出来,放入调好水温的大桶,算是折衷。

其实我了解物竞天择的道理,也熟悉人类的冷漠,但看到上面那几幕依旧感动。
一个生命,一旦遭遇疾病或灾难,其他人有什么权利厌恶、歧视、践踏?不是应该付出爱么?

据说,在14世纪的欧洲,很多患了麻风病的人会被流放到无人海岛上,没有任何医疗手段,任其死亡。
他们是人类的弃儿。

据说,也是在那个时候,被称为“黑死病”的鼠疫夺去了250万人的生命,而犹太人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要小得多,因而遭到无数基督徒的怀疑,说他们与魔鬼撒旦合谋制造了这场大灾难,于是爆发了大规模的灭犹运动:法国南部两个省的犹太人几乎全部被灭绝,苏黎世的犹太社团被永久性驱逐,一批住在日内瓦的犹太人被活活烧死……三年内,共发生350次反犹大屠杀。
后来,经过研究,发现犹太人很早就知道,直接接触病人的衣物、用具与疾病传染之间有密切关系,因此,一旦出现瘟疫,会立刻隔离、烫洗、焚烧病人用过的衣物,擦洗、烟熏他们生活过的房屋……这才是犹太人存活率高的真正原因。

我还听说,古朝鲜有一种习俗,凡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,都要被遗弃到山上,任其死亡。某日,有父子两人一起将老迈衰朽的爷爷抬到山上,回来时,父亲把抬老人的筐扔了,可儿子又捡了回来。父亲说,已经没用了,捡它干吗?儿子说,怎么没用呢,等你老了,再用来抬你呀。

中国古代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弃老习俗,近年来陆续考古发现了各种“寄死窑”、“弃老洞”、“老人洞”等大量遗迹。比如在湖北丹江口市官山镇,发现了一种远古时代遗留的土坑,用来装六十岁的老人,他们到这个年龄后,会被年轻人送到野外的坑里,正好容一人躺着或坐着,家人送饭三天,然后任其冻饿而死。死后,子孙再将老人遗体弄出来安葬。这就是所谓的“寄死窑”。

原来,人比鱼更理解生存这件事,比鱼冷酷得多。

什么是文明?这些往事现在没有大范围发生,就是文明。

推荐加缪的《鼠疫》。

2014.2.24 记。